與科技同步 與健康同行
我們一直在努力,緣於生命是如此的美麗

聯系我們
在線預訂
產品
關於我們

為了節約您的寶貴時間,您可在我們公司官網的預約板塊......

經營的產品遍及現代中成藥、將康食品、醫療保健器械......

......

聯系電話:(852) 2300 1898

公司郵箱:greenisland@yeah.net

綠島中醫藥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和醫療服務......
MORE
MORE
MORE
MORE
新聞中心

我們一直在努力,緣於生命是如此的美麗

——XX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中國中醫藥報:體質醫學:現代醫學發展面臨的歷史機遇——兼析中醫體質分型的實質及與中醫證候的關係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 作者:亦文 | 發布時間: 2015-09-24 | 4187 次瀏覽 | 分享到:

以結構為基礎,以疾病為物件的近現代醫學,經過近三百年的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涵蓋多個系統的龐大的疾病分類體系。應當說人類從病因、病位元、病理等靜態角度,對疾病的認識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在這種進步面前,面對人類生命過程和病理過程中依然存在的大量不確定性,醫學家們卻越來越感到茫然了。

在確知的致病因素存在的情況下,有的人發病,有的人不發病;同樣的疾病,在不同的個體,卻有著不同的發展路徑和轉歸;而同樣的疾病導致的同樣的病理變化,採用同樣的治療方法,在不同的個體卻有著很大的效果差異。

可見,僅僅瞭解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還遠不能確知疾病在人體的發生、發展和轉化趨向,也遠達不到對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和控制。今天,在生理學研究中,人類個體在生理狀態下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和適應上的差異,人們歸咎於體質不同;在發病學和病理學中,人類個體對某些致病因數的易感性和疾病發展的傾向性的不同,被歸咎於體質的差異;在疾病的治療和療效分析中,人類個體對藥物和治療方法的反應和療效的差異,亦被認為是體質所成的。

然而,如何描述人的體質,如何辨析體質的差異,對今天高度發展的現代醫學仍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更談不上建立因應體質不同的調控、治療體系。

體質是唯有整體論醫學才能揭示的人體整體層面的特徵

我們面對的人體,是一個組成元素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相互關聯極為複雜的超級巨系統,對這樣一個複雜的生命有機體,要想一下子從整體上理解它是不可想像的。通常的做法是,找出這個複雜系統與人們已經瞭解的簡單物件的某種相似性,通過隱喻和類比的方法,使人們達到對複雜系統的理解。這就是複雜性科學建立模型的方法。我們注意到,奠定在古代整體論基礎上的傳統醫學,在建立對人體認識的理論時,不自覺採用的也正是這種方法。

起源於古代的整體論醫學,無論是古代中國醫學的陰陽五行,古希臘醫學的地、水、火、風,還是古代印度醫學的氣、膽、痰,抑或是韓國醫學的太陰、太陽、少陰、少陽,都是以人們所熟知的簡單事物及相互間的聯繫,通過與人體系統的相似性進行比類取象,從而使人們瞭解和把握人體內部結構、功能和生理病理規律。

在古代,處於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採用不同的由簡單物件組成的系統,用於類比人體生理病理活動的整體特徵,形成了世界範圍內不同的傳統醫學體系,進而衍生出互不相容的體質分類體系:在古希臘的時代的希波克拉底,是用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四種體液來描述人的體質的。韓國的四象醫學,則是在《靈樞·通天》“五態人”的基礎上,將人的體質分成太陽人、少陽人、太陰人、少陰人四種病態體質。在中國傳統醫學中,基於陰陽五行和臟腑、精氣血津液理論,發展了龐大的中醫辨證論治體系,不僅能從宏觀上辨識人的基本體質類型:氣虛型、血虛型、氣滯型、血瘀型等,而且可以通過這些基本型的兼夾,確定複合的體質類型。

從複雜性科學通過隱喻和類比建立複雜系統理論模型的理念來看,用一個我們構想出來的概念系統去描述一個現實系統時,只要兩個系統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就可以把相對簡單的概念系統作為它要描述的相對複雜的現實系統的模型。就可以借助於這個概念系統來分析和理解存在于複雜的現實系統的現象和規律。

原則地講,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形色色的現實系統中,相似性是普遍存在的。依據複雜性科學的理念,與人體系統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以通過類比,用於理解和掌握人體生理病理規律的簡單模型不是唯一的,甚至我們可以說能滿足這樣要求的模型是無窮無盡的。就像在傳統中醫學中有臟腑辨證模型、有六經模型、衛氣營血模型和三焦模型;而韓醫學引進的是四象模型。現代醫學依據整體模型建立體質醫學體系,當然可以從零開始,採用隱喻和類比的方法構建一個與以往傳統醫學不同的人體整體模型,也可以直接引進古代整體論醫學的模型為雛型,作為模型研究的起點,畢竟依據古代整體論建立的有些模型經過千百年的驗證和發展完善,不僅有詳盡的體質分類體系,而且建立了針對不同體質的有效的調控體系。

顯然,體質是人體整體表現出來的特質,是唯有採用整體方法才能揭示的人體整體層面的特徵。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興起的體質醫學基本上都起源於在古代整體論觀念下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的原因。以分析為特徵的近現代醫學雖然早已意識到了體質在決定人類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其體質辨識和調控體系迄今為止也沒有產生。

那麼,選用哪個整體論模型作為現代醫學體質模型的雛型呢?嚴格地講,我們不能說一個模型對,另一個模型錯。選擇或評判模型,要看哪一個模型揭示或反映的現實系統的內在規律更廣泛、更深刻,哪一個模型具有完善的辨識和調控體系,具有更廣泛實際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與現存的古希臘、印度、韓國等傳統醫學的體質分類體系相比,中醫學的理論模型及其辨證論治體系對人體生理病理規律的揭示要廣泛、深刻的多,且具有完備的調控體系。因此,將現代醫學的體質醫學建立在傳統中醫理論和體質分型體系的基礎上,會使體質醫學一開始就奠定在堅實的實踐驗證及應用價值基礎上。

中醫體質醫學的興起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

幾百年前的西方,伴隨著文藝復興和其後發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潮流,以解剖分解和單因素分析為特徵的還原論方法成為符合當時科學理念的科學方法,據此逐漸發展起來的分析醫學成為科學的醫學體系,佔據了主流醫學的地位。基於整體論方法的體質醫學伴隨著傳統醫學被邊緣化,也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作為“不科學”的東西,塵封在歷史的“垃圾堆”裡。唯有中國的傳統醫學,因其悠久的歷史、完備的知識體系、經常令人稱奇的臨床效果,雖歷經打壓,仍然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

20世紀70年代,以王琦教授為代表的中醫界有識之士注意到:以傳統中醫的理論和辨證論治體系為基礎,有可能建立人類體質的描述和調控體系。在王琦教授及其研究團隊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中醫體質學從體質分型、調控方法等方面推進著對人類體質的認識與調控方法的完善。2009年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持,中華中醫藥學會制定了《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中醫關於體質的認識逐步深入並規範化,得到了中醫界的普遍認可,同時,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西方醫學界的關注和極大興趣。

近年來,首先在中國興起的體質醫學,其體質分型基本上是以中醫傳統的證候定義的。儘管中國的體質醫學研究者一直在強調體質分型與中醫證候的不同,以便為體質醫學獨立于中醫辨證論治體系之外的合理性尋找依據。但中醫的體質醫學基於中醫的辨證論治體系卻是不爭的事實。顯然,理清體質分型與中醫證候的關係,對於確定體質醫學的發展走向,體質醫學在中醫學及現代醫學中的位置均有著現實意義。

《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氣鬱質、血瘀質、痰濕質、濕熱質、特稟質九個基本類型。顯而易見,這一體質分型標準基本上是以中醫的證候分型為基礎的。其中,平和體質是人正常無偏頗的狀態;氣虛、陰虛、陽虛、氣鬱、血瘀、痰濕、濕熱體質是基於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證候引入的;唯有特稟體質較為特殊,應當是基於描述現代西醫中的過敏狀態而設立的。

按照科學的理念,對事物同一層次的要素進行分類,通常每次只能採用一個原則。因為如果同時採用兩個或以上原則的話,按一個原則應當分到其中一類的事物,而按另一原則,卻應當分到另一類中,這樣的分類體系難免會出現矛盾、重複之處,很難具有嚴謹的邏輯性。

在現代醫學中,血型是對血液分類的方法,通常是指紅細胞的分型,其依據是紅細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遺傳的抗原物質。通常一些抗原來自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或密切連鎖的幾個基因的編碼產物,這些抗原就組成一個血型系統。在人類,目前已經發現並為國際輸血協會承認的血型系統有30種,而其中又以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恒河猴因數)最為重要。ABO血型系統有A、B、O、AB四種血型;Rh血型系統則有Rh+、Rh-兩種血型。試想,如果有人提出一種血型系統:包括A、B、O、AB、Rh+五種血型,也一定會讓有醫學常識的人感到莫名其妙。但中華中醫藥學會目前推行的體質分類標準,就是這樣一個分類系統。

《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中特稟體質的設立,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一方面是對其分類原則科學性的質疑;另一方面,中醫治療過敏性疾病的經驗顯示,對過敏患者,在分清寒熱虛實、氣血陰陽的基礎上,按照中醫的原則辨證論治,依然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就是說,特稟體質與其他幾種體質類型是不獨立的,存在著結構上的冗餘。

2013年7月,香港現代中醫藥研究發展中心的體質醫學研究團隊,經過認真的研究,在《世界中醫藥雜誌》發表了題為“基於整體論醫學的體質醫學的發展走向”的文章,其中提出的體質分型,捨棄了中華中醫藥學會標準中的特稟體質,而增加了血虛體質和火熱體質,將基本體質分型拓展到10種。

撇開有爭議的特稟體質,不論是作為中國行業標準的9種體質,還是香港現代中醫藥研究發展中心提出的10種體質,從體質分型採用的名稱、辨識的依據以及干預的方法來看,都是基於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如氣虛、陰虛體質,採用的就完全是氣虛、陰虛的證候名稱、辨證依據和調理方法。

現代醫學中,體質解讀為“人類個體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顯然,體質是符合現代科學理念的現代醫學的概念,而證候則是出自傳統中醫學的概念。顯然,要理清中醫體質分型與證候的關係。首先要從現代科學的角度,搞清楚證候是什麼及它的實質意義。

從現代科學角度看中醫證候的實質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要瞭解一個研究物件或者系統的狀態,首先要建立它的狀態的描述體系。譬如,要瞭解一個盛水的密閉容器內的狀態,我們引入溫度、壓力和物理形態3個量,由於這3個量通常是可變的,因此我們稱它們為狀態變數。這3個狀態變數就組成了這個密閉容器的狀態描述體系。在這裡,溫度、壓力是可以連續變化的變數,而物理形態,則通常可取液態、固態、汽態三種不同的離散狀態。

中醫學面對的人體,比上述盛水的密閉容器要複雜得多,它的狀態描述體系也自然會複雜很多,表現在不僅要引入更多的狀態變數,而且狀態變數或許還要分層次。如人體整體分成了心、肝、脾、肺、腎五個子系統,每一個子系統都要建立相應的狀態描述體系,我們才能瞭解它的狀態。如心臟,有心氣、心血、心陰、心陽、心血運行的狀況(有無瘀阻)以及有無心火等狀態變數,而這些狀態變數的值,如心氣虛、心血瘀阻就構成了中醫的證候。顯然,證候就是中醫學建立的狀態描述體系引入的狀態變數的取值(區間)。為了簡便起見,這些取值通常像我們盛水的密閉容器裡的物理形態一樣,取離散值,如心氣,會有正常、心氣虛、心氣虛衰幾個取值區間。我們的辨證過程,實際上就是辨識人體的哪個或哪些狀態變數有了異常,異常的程度和範圍。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一個系統/子系統的狀態,是由所有狀態變數的總體確定的,也就是說,要準確確定一個系統/子系統的狀態,需要瞭解定義它的每一個狀態變數的取值,而中醫的辨證過程中,雖然也會出現證候的兼挾,但通常不會每次辨證過程中將所有證候相關的症狀、體征都詢問或檢查到,確定每一個狀態變數的狀態(取值),實際的辨證過程都是大大簡化了的。中醫師臨床辨證結果,我們通常視為所述的狀態變數有異常,其餘狀態變數處於正常值(或其狀態值可以忽略不計)的狀態。

中醫的證候就是中醫用於狀態描述的狀態變數的取值,這就是證候的實質。從複雜性科學的角度看,在生物學和現代醫學描述的人體中,中醫的證候是一個非常宏觀的穩定狀態,它涉及許多組織、器官、細胞、分子層面的要素的動態變化。在中國大陸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已經開展了近50年的“證實質”的研究,試圖採用分析方法將證候歸結為人體實體的某一層面的結構功能異常,認為只有這樣,才算找到了證候的實質。結果除了找到了一些似乎與證候有關的指標外,對證候實質的瞭解仍然是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現在是該反思這種理念和方法的時候了。

證候的層次及其與體質的關係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要瞭解一個研究物件或者系統的狀態,首先要建立它的狀態的描述體系。對於簡單的研究物件或系統,由於各部分之間的聯繫相對簡單,整體的狀態通常可以看成是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子系統)狀態的總和。但對於組成要素較多、相互間的關係又極其複雜的複雜系統,情況就不一樣了。而醫學面對的人體,就是這樣的複雜系統,不僅組成要素繁多,相互關聯複雜,而且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環境保持著物質、能量和資訊的交換。

複雜性科學對複雜系統研究的實踐告訴我們,整體的行為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的行為的總和。由於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會使系統整體失去一些部分單獨存在時的特性,而突現出一些各部分均不具有的新屬性。顯然,對於複雜系統,整體的狀態,不等於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的狀態的總和。要準確描述整體的狀態,同樣要建立整體狀態的描述體系,也就是要引入描述整體狀態的狀態變數。在中醫學裡,不僅有臟腑層面的氣血陰陽,也有整體層面的氣血陰陽,不僅有臟腑層面的寒熱虛實,也有整體層面的寒熱虛實。

由此,中醫學中不僅有臟腑層面的證候,如心血虛、肝氣鬱結;也有整體層面的證候,如氣虛、血虛、氣滯、血瘀。在整體層面的證候中,有些是可以長期、穩定地存在的,如氣虛、血虛、氣滯、血瘀,也有些是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具穩定性的環節,如外感風寒、氣分熱盛、氣脫、陽脫等。

我們前面說過,體質是人類個體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顯然,並不是在整體層面的所有證候均可列為體質類型的,體質是人體整體層面具有相對穩定性的證候,中醫的體質醫學實際上是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一部分。

當我們理清體質分型與中醫證候、中醫辨證論治體系關係後,我們就不必再為人類到底有幾種基本的體質,是9種還是10種,擬或是12種而糾結。只要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整體層面的證候,我們均可將它列為一種體質類型。而一種整體層面的證候,是否可列為體質類型,與它在人群中出現的頻率,也就是說是否常見並沒有太大關係,一些少見的整體層面的證候,同樣可列為體質類型。在現代西醫的疾病、病原體的分類過程中,有很多出現頻率很少的疾病亞型、病原體亞型的發現,西醫均視為有重大意義的科學發現。

中醫體質醫學對中醫學和現代醫學的意義

當我們認識到,基於中醫理論的體質分型實際上是人體整體層面具有相對穩定性的證候,我們對中醫體質學在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的意義會有更清楚的認識:中醫體質學揭示的體質實際上就是中醫辨證論治體系中與人體功能狀態、人體對外界致病因素反應狀態密切相關的基本證候,對病態體質的調控也就是對相對應的證候的辨證施治。因此,可以說,中醫體質學是以中醫辨證論治體系揭示的證候分型和論治方法為基礎的,它是基於中醫理論的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一部分。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醫體質學的建立並沒有給中醫學體系增加更多有價值的新東西,它作為中醫學的分支沒有太大實際意義。它的位置應當在現代醫學,它填補了現代醫學對人類體質認識和調控方面的空白。由於它是以中醫的基本理論和辨證論治體系為基礎的,因此,它又承擔了溝通連接中西醫學的橋樑作用,成為中醫學作為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納入未來的現代醫學體系的先驅。而中醫體質學以至中醫的辨證論治體系,是從人的體質進而狀態角度描述疾病過程,並通過調控人體體質和狀態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醫學體系。

由此,在中醫體質醫學以至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基礎上,有可能在現代醫學中建立基於體質和狀態調控的醫學體系。在複雜性科學的理念逐漸成為當代科學主流理念的今天,基於體質和狀態的醫學體系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現代醫學的主流。與現代醫學以分析為特徵的研究方法發展起來的現有的醫學體系相分別,基於體質與狀態的這一新的醫學體系——我們稱之為現代醫學的整體醫學。

科學史的研究表明,學科的分化和整合是科學理論進化的歷史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過程,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從不去追求一種科學理論的永恆價值,而是理性地去看待它們在科學發展進程中的歷史作用,上世紀風靡一時的控制論、系統論、資訊理論,今天人們已很少提及,但它們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彙聚成了複雜性科學的潮流,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已經根深蒂固的科學的理念,極大地拓展了科學的疆域。

中醫體質學從提出到形成較為完備的體系,走過了30年的歷程。再過30年,也許,與當年的控制論、系統論一樣,它作為一門學科已不復存在,但我們將會看到,基於複雜性科學理念建立的整體醫學與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有機結合,成就了融匯中西醫學的新的現代醫學體系,我們不會忘記中醫體質學及它的創建者在這一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2015.08.21,第三版,視點欄目(點擊查看全文



NEWS CENTER
在线预订

掃二維碼關註官方微信

免費熱線:400-000-0000